湖滨区崖底街道西贺家庄村村口立着两块与水有关的石碑,一块为明弘治年间所立的“重修水利碑”,一块为东贺家庄村、西贺家庄村“争水息讼记事碑”。提起这两块碑,不能不提到西贺家庄村村民赵丰有。为了寻找失落民间的“重修水利碑”,他几乎走遍了附近的所有村子,历时近30年。日前,记者前往该村探访,见到了这位寻碑人。 赵丰有今年67岁,身体硬朗,性格直爽。据他回忆,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天,他在村里做工,见到一块石碑残件上有“洪武通水”字样,意识到这是文物,得保护起来。可当时破“四旧”之风盛行,多数地方的古迹被毁、庙宇被砸,他只得将石碑藏到偏僻的地方,直到1980年才把残碑拉回了家。
1984年,东贺家庄和西贺家庄由于灌溉用水发生矛盾,双方各执一词。当地的老人说,两村争水由来已久,明代时就有官府予以断明,并立碑为证。赵丰有这才想起了家里存放的那块残碑,觉得该石碑会对平息两村的纠纷有帮助。于是,他把这块残碑交到了村委会,随后开始寻找石碑的其他部分。其间,他去过
陕县的宜村、菜园,跑过湖滨区的陈宋坡,还在周边村子里四处打听。他抱定一个信念,不管费多大劲也要找到石碑的其他部分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今年10月4日晚,赵丰有的同学陈瑞昌打来电话,在陈宋坡一农户家中发现一块残缺的石碑,缺口处和赵丰有原来发现的残碑吻合。赵丰有立即和陈瑞昌赶到这个农户家中。令他惊喜的是,让他魂牵梦绕近30年的石碑终于找到了,他爽快地掏出1000元钱购回石碑并拉回村去。据石碑记载,贺家庄自明洪武年间即从交口筑渠引水,后来年久阻塞,明成化十九年春夏少雨,百姓请州府对该渠进行开通以济万生,立碑时间为弘治十四年八月。
听说赵丰有找到了明代水利碑,西贺家庄村村民爨小栓也将自家存放的一块石碑贡献出来,这就是辛卯年(1891年)的东村西村“争水息讼记事碑”。至此,两块石碑才得以立于西贺家庄村村口。
原来,由于贺家庄村面积过大,被分为东、西两个村,两村村民常因引渠用水发生纷争,直到清光绪年间,经陕州州府析断,将两村共用的水渠分开,东村使用古渠,西村另辟新渠,以便各自使用,西贺家庄村的村民刻碑以示纪念。
如今,看到两块石碑立于西贺家庄村村口,赵丰有感慨良多:“东、西贺家庄本是一个村,希望乡亲们能够不忘乡情,和睦相处。”
《湖滨区崖底街:三十载苦心寻碑记》由河南新闻网-豫都网提供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smx.yuduxx.com/hubin/{275906.html,谢谢合作!